唐汉钧 > 证治经验一、乳腺病
1.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小叶增生,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临床以乳房胀痛、乳腺肿为主证,多在月经前症状加重,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也会使乳房胀痛增加、乳腺肿块增大,近年来,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几乎占中青年妇女的70%,由于部分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防治乳腺增生病具有重要意义。
唐师治疗乳腺小叶增生近40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和总结,主要抓住肝、脾、肾三个主要环节,对于情绪抑郁、心烦易躁的患者,归属于肝郁气滞型,治疗应从肝入手,治则以疏肝理气为主,方选小柴胡汤、逍遥散加减;对于神疲乏力、苔腻纳呆的患者,归属于脾虚痰结型,治疗应从脾入手,治则以健脾化痰为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对于经前胀痛、月经不调的患者,归属于冲任不调型,治疗应从肾入手,治则以调理冲任为主,方选二仙汤、肾七丸加减。临床还常出现肝脾肾三者混合的类型,就需三法共进,在辨证运作中,治肝、治脾、治肾互有侧重,变生多种治方,对于局部肿块较多、且质地较硬的,病理为乳腺囊性增生或有纤维性增生的,则应加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海浮石、莪术、龙葵、穿山甲、桃仁、丹参、益母草等。对于伴有乳头溢液的,则应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白花蛇舌草、鹿含草、白果、芡实、仙灵脾、菟丝子等。对于乳癌术后患者对侧有乳腺增生的,应与扶正祛邪,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用龟版、鹿角、露蜂房、半枝莲、米仁等。
在临床中,唐师还重视乳腺增生病的鉴别诊断,对于乳房中孤立的质地较硬的肿块应加以重视,应做B超、X线钼靶、红外线等检查,必要时穿刺做病理。对于乳头有溢液的乳腺增生病,应做分泌液涂片,在排除恶性病变的基础上,做内分泌激素的检测,以及头颅蝶鞍部X线摄片,排除脑垂体微腺瘤。总之,在临床诊断乳腺增生病时,应重视排除其它乳疾,不仅可提高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更应对乳病患者的健康全面负责。
2.传囊乳痈
传囊乳痈是产后哺乳期乳痈溃后的一种并发症。初起多由乳头破碎,外受风邪,内有肝胃蕴热,乳汁积滞,乳络受阻引起乳痈。继则因失治、误治或因乳房下垂,脓腔在下,溃口在上,引流不畅,脓液积聚,而成袋脓和传囊。因此脓液淋沥不尽,疮口久不愈合,而成瘘(窦道)。唐师将乳痈溃后并发袋脓、传囊、成瘘(窦道)等,统称为传囊乳痈。其临床症状:体温多在38.5~40℃之间。血白细胞多在1~2×109/L,嗜中性80%~90%之间。其中体温39℃以上,血白细胞1.5×109/L以上,嗜中性85%以上有9例。脓液培养以金葡菌为多。
传囊乳痈在临床上多见以下三种情况:1.乳痈失治,未能及时切开排脓,致脓毒横走旁窜,腐蚀乳络,形成传囊,久溃不收,导致成瘘。2.乳房后位脓肿,由于脓腔深又处于低位,成熟程度不易为临床掌握,穿溃出毒较迟,容易形成多处脓腔、窦道,有的已经穿溃出毒,有的尚未穿溃,而滞留形成新的脓腔窦道,致成脓水淋沥不尽,多次(处)穿溃,久不收口地复杂窦道。3.下垂型乳房,刀溃后容易出现溃口在上,脓腔在下,引流不畅的情况。若溃口在乳晕部容易出现漏乳不止,影响疮口愈合。
唐师将治疗方法总结为:
内治:乳痈脓肿已经穿溃者(包括自溃或刀溃),以和营清热托毒法治疗,选用当归、赤芍、川芎、银花、黄芩、连翘、蒲公英、瓜蒌、生黄芪、皂角针、王不留行子、丝瓜络等;乳痈脓肿末溃者,以和营清热消肿法疗,选用当归、赤芍、川芎、牛蒡子、僵蚕、瓜蒌、蒲公英、银花、连翘、半枝莲、王不留行子、路路通等。正虚者拟增益气补养之品,阴虚者拟加养阴滋润药;乳胀、漏乳者拟加谷芽、麦芽、山楂等回乳药,新发脓肿加重清热消肿药。
外治:脓肿红肿初起以金黄膏外敷消之。脓肿成熟已有波动宜切开排脓,疮口以九一丹药线引流,金黄膏或红油膏盖贴,再用垫棉加压、胸罩托高乳房(或用绷托高压紧乳房)。
并认为治疗要注意以下几点:(1)抬高乳房,便于积脓排出通畅,尤其对下垂型乳房更为重要。(2)垫棉加压,可使脓腔及窦道内减少脓液潴留容易发生纤维性粘合,从而促使疮口愈合。(3)药线引流,可保持疮口排脓通畅,使潴留的脓液沿药线排出,防止疮口假性闭塞,导致积脓再次横走旁窜,形成新的脓腔和窦道。药线引流一般需要10~14日。(4)传囊乳痈漏乳不止,可用回乳法。①谷芽、麦芽各30克,山楂15克,连服5~7天。②肌注苯甲酸雌二醇2mg,日2次,连用3~5天。
典型病例:
凌××,女,27岁。人院日期:1982年9月16日。左传囊乳痈红肿热痛,结块多个,反复发作已有2.5月。先后自溃疮口2个,刀溃疮口1个。屡用中药和多种抗生素治疗,寒热不退,体瘟仍在39℃,红肿结块尚有新发。目前左乳以乳晕为中心,红肿波及整个乳房,范围有18×14cm2,外上象限已有轻度波动。舌苔腻边尖红,脉细数98次/分。新产体虚,更受病邪缠绵日久,面色恍白。肝胃蕴热,外吹积乳化脓,传囊为患。正虚邪实,治当扶正托毒,和营清化湿热。内服生黄芪12g 白术9g 茯苓9g 当归12g 银花9g 蒲公英30g 皂角刺12g 丹皮9g 黄芩9g 紫花地丁30g 生甘草3g。外用千捶膏贴于轻度波动处,再外盖金黄膏。2天后,左乳外上象限乳晕附近波动最明显处,切开排脓约100ml。疮口用二宝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外,加用胸罩将乳房托起垫棉压紧,使疮口引流通畅,经治10天,脓液减少,脓色转清,停用药线,继续加压抬高乳房。苔薄润脉濡细,治当益气养荣,和营清化。内服生黄芪12g 党参12g 焦白术9g 当归12g 白芍9g 川芎9g 瓜蒌12g 蒲公英30g 陈皮6g 天冬9g 生甘草4g。1周后痊愈。
3.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名粉刺性乳腺炎、化学性乳腺炎、闭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等,是一种非细菌性感染的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乳腺良性疾病。临床以非周期性乳痛、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乳晕部瘘管为特征。西医治疗多作单纯乳房切除或区段切除或导管切除,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较大的创伤,且有复发之虑。浆细胞性乳腺炎相当于中医“粉刺性乳痈”,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未查阅到与本病类似病症的记载。唐师认为乳头凹陷导管狭窄,导管排泄不畅是本病由溢液期发展到肿块期的重要因素;导管内类脂质分泌物及其分解产物的积聚和溢出所引起的导管扩张、管壁及导管周围组织的化学性炎症是局部症状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本病患者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肝气郁滞,营气不从,气滞血瘀,聚而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破成漏。治疗上多用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法,以促使肿块消散,防止病变扩大、加重,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常用柴胡、陈皮、八月札、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等疏肝活血,软坚消肿;忍冬藤、王不留行子、路路通、丝瓜络等疏通乳络,促进乳管排泄通畅;蒲公英、虎杖、白花蛇舌草、鹿含草、黄芩、半枝莲、银花、红藤等清热解毒消炎;生山楂、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生米仁、桃仁、山慈菇等祛脂,从而抑制炎症发展。脓肿期多伴有细菌感染,须加用清热解毒药,并可配合莲必治、清开灵等中药制剂静脉滴注;手术后应重用生黄芪、丹参等益气养血,并可配合黄芪、丹参等中药制剂静脉滴注,以助托毒透邪,促进创面早敛,避免复发;残存僵块时方药中重用化瘀软坚散结之品,配合黄芪、丹参、脉络宁等中药制剂静脉滴注,促进肿块消散。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唐师认为合理及时的外治疗法对浆细胞性乳腺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主要是手术疗法和祛腐生肌法。手术疗法是彻底根治病灶的主要手段,其关键在于探察瘘管时必须细致、耐心、轻巧,动作忌暴力、粗糙,防止形成假道;必须切开通向乳头孔的瘘管及扩张的乳导管,切开自浅层至深层所有坏死空腔,切除变性坏死组织。术后创面填嵌红油膏纱布掺八二丹,翼创面脓腐彻底清除,不遗留病灶;待脓腐渐脱改用九一丹、生肌散,使创面肉芽从基底部长起,勿使桥形愈合。单个脓灶及瘘管,多以切开法为治,若为多个脓灶及多枚瘘管、复杂窦道,如切开或挂线术遗留多处疤痕与乳房严重变形,应用拖线法治疗,就可避免或减轻变形和疤痕。乳头凹陷是本病发生及愈合后复发的关键。凹陷者经乳头锲形切开等手术疗法后,乳头更形凹陷,乳头下乳导管仍有扭曲、粘连、梗阻,因此必须在手术时纠正乳头凹陷,换药时注意使乳头外翻,以避免复发。唐师采用中医药内外合治,不仅手术简单、损伤范围小、痛苦少、疤痕小,治疗彻底,而且可完整保持乳房外形,维持其正常生理机能,患者易于接受。
唐师临床诊断中认为,本病患者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乳头孔有粉刺样或油脂样物或淡黄色浆性液体溢出;发病多见非哺乳期或怀孕期20-40岁女子或绝经期妇女。肿块开始位于乳晕部,急性期发病急骤,肿块局部红肿触痛,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但全身症状轻微。经抗炎治疗后肿块缩小,形成硬块并与皮肤粘连;脓肿溃破后或切开排脓后脓液中常夹有粉渣样物或浆液性物伴少量脓性分泌物,久不收口或愈合后又复发,形成多个通向乳头孔的瘘管。乳腺X线阳极钼钯摄片、乳腺导管造影、乳头溢液涂片、乳房肿块细针穿刺活检等有助诊断。
唐师在治疗中肿块初起可用金黄膏外敷,每日换药1次;脓成在局麻下形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创口用药线蘸八二丹引流,红油膏盖贴,每日换药1次。已形成瘘管或伴有多发性脓灶者,可用切开法、挂线法、拖线法、乳头锲形切开法、乳头矫形法、垫棉绑缚法、祛腐生肌法等,总结唐师临床经验,具体操作和外用药如下:
(1)切开法:适用于较浅的瘘管。常规消毒、麻醉(单纯性瘘管用局部麻醉,复杂性瘘管用硬膜外麻醉)下,在银丝球头探针引导下,用剪刀剪开管道;复杂性瘘管有多个外口及空腔者,均需剪开以暴露创面。切开后用刮匙搔刮已变性、坏死的脂肪组织。
乳头锲形切开法:适用于通向乳头孔瘘管。在常规消毒、麻醉下,以银丝球头探针自溃孔探入,向内陷的乳头方向探入,直达乳头上闭锁的盲端,可见乳头上盲端被顶起,或有皮脂样分泌物被顶出,探针自乳头顶出后,沿探针锲形切开皮肤及乳头,抓刮瘘管管壁。每日换药,直至创口愈合。近愈合前将劈开的两瓣乳头合拢,使乳头保持完整愈合。
(2)拖线法:适用于多发性瘘管。在常规消毒、麻醉下,以银丝球头探针探察后,将4号线4~6股贯穿瘘管腔道,每天搽九一丹于药线上,将丝线来回拖拉数次,使九一丹拖入管道内,10~14天后拆除拖线,加垫棉绑缚法7~10天,管腔即可愈合。
(3)挂线法:适用于较深的瘘管。在常规消毒、麻醉下,以银丝球头探针从溃口轻轻探入,顺管道由乳头孔穿出,再取丝线或橡皮筋系于银丝球端,然后由溃口徐徐退出银丝,将溃口与乳孔端的浅表皮肤切开,拉紧丝线或橡皮筋,以丝线结扎固定,并应逐日收紧,产生慢性切割瘘管的作用,直至溃口端与乳头之间的皮肤完全挂开为止。
(4)乳头矫形法:适用于伴乳头凹陷或内缩的瘘管。在上述手术基础上切开瘘管后,将乳头拉起,剪刀分离乳头及乳晕下组织,保护乳导管,切断引起凹陷的肌纤维,切除多余皮肤,由乳头向外作错位的间断缝合,使乳头突出,经5~7天乳头不再回缩后拆线,开放创面换药。
(5)祛腐生肌法:管道切开、挂开后,均须每日换药。在开始7~10天内,创口内予八二丹药棉填塞,腐蚀管壁,外盖红油膏纱布。7~10天后改用九一丹提脓祛腐,拔毒生肌。待腐脱新生时,约于术后14~20天改用生肌散生肌收口,直至创口愈合。
(6)垫棉绑缚法:适用于深层瘘管、空腔。在使用提脓祛腐药后,创面脓液渐少,分泌物转纯清,无脓腐污秽,脓液涂片培养提示无细菌生长,可用棉垫垫压空腔处,再予加压绑缚,使患处乳房压紧,每天换药1次,促进腔壁粘连、闭合。7~10天管腔收口后,继续垫棉加压绑缚10-14天,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
局部症状明显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唐师常辅以内治法。唐师据临床症状将本病分为三种证型:肝经郁热型:乳晕旁结块红肿疼痛,或脓成未熟,伴发热、头痛、苔黄腻、脉滑数。治拟疏肝清热,活血消肿。常用柴胡、当归、赤芍、丹参、生山楂、虎杖、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全瓜蒌、忍冬藤、龙胆草黄芩等。乳头溢液呈炼乳样,加生米仁、泽泻、鹿含草;溢液呈血性者,加仙鹤草、茜草、生地榆;局部红肿甚者,加银花、半枝莲、鹿含草;脓成未熟者,加皂角针、炮甲片、生米仁。
余毒未清型:脓肿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局部可有僵硬肿块。治拟益气和营,清化托毒。常用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丹参、生山楂、赤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虎杖、皂角刺、全瓜蒌、山茱萸肉等。
痰瘀凝滞型:创口愈合,局部残留硬结肿块。治拟疏肝活血,软坚散结。常用柴胡、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生山楂、蒲公英、山慈菇、全瓜蒌、象贝母、夏枯草、炮山甲片、姜半夏、生黄芪、莪术等。
4.乳腺癌术后调治
乳腺癌手术后的中医药调治很重要,中医药的作用,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的功能,平衡机体的阴阳盛衰,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癌能力。
据实验资料表明:
中医药具有调整机体因癌症造成的功能损害和代谢紊乱;消除因手术、放疗、化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加强放疗、化疗的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术后扩散和转移;中医药兼有抗癌、扶正双相调节作用。
中医药的调治,是根据辨证施治的精神,和标本兼顾的原则进行的。
对于早期病例,以祛邪攻坚为主,多选用露蜂房、八角莲、山慈菇、石见穿、龙葵等;对于年老体弱的,以扶正培元为主,多选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对于正虚邪实的,可用攻补兼施法;手术后,有气虚不足、神疲乏力症状的,用益气健脾法治疗,用香砂六君、补中益气等加减;放疗、化疗后,有阴虚内热、口干舌燥症状的,用养阴清热法治疗,用生地、玄参、石斛、沙参、黄精、知母等,有气机逆乱、恶心、头晕、乏力、纳呆等症状的,用止呕降逆、和胃理气法治疗,如用旋覆花、代赭石、苏梗、姜半夏、白术、左金丸等;有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用滋补肝肾法,并加用血肉有情之品调治,如熟地、丹参、黄精、桑椹子、龟版、鹿角、鳖甲等;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应在放化疗的同时,辅以化痰软坚、祛瘀解毒的中药治疗,如小金丹、醒消丸等;术后患侧手臂经络瘀阻、肿胀不适的,需加用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中药,配合外敷药物,可减轻臂肿;术后骨转移,如用杜仲、虎杖、续断、莪术;肺转移、胸水,加鱼腥草、莱菔子、野百合、葶苈子、百部等。
近年,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开展,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结合,选用针对癌肿的解毒化瘀中草药,和提高体质的扶正补益中药合用,对乳腺癌手术后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有资料表明:不少清热解毒中药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能抑制多种细菌、病毒,和消除其毒素的作用。扶正补益中草药,具有提高血象,加强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增强机体对外界恶性刺激的抵御能力和反突变能力。
所以,中医药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与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消除残余癌细胞及其毒素影响,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治愈力,降低复发力,延长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据唐师的临床经验,乳腺癌手术后中药调治,还需要注意二点:
一是要及早服用中药,一般在手术后一周便可服用。有一位李姓病员左乳癌手术后,腋、锁区淋巴13/13阳性,手术后身体极度虚弱,承受不了任何放疗与化疗。她的主治医师认为至多能活三个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我去病房会诊,并接受我的中医药治疗,经两个月的调治,使手术后的身体虚弱逐渐得到恢复,血白细胞及血小板上升,并终于能接受放疗与化疗。与此同时,中药改用益气养阴、降逆止呕,和胃养髓的中药,而平稳、安全地度过近一年的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时期。此后,又针对转移性淋巴结13/13阳性,进行了攻补兼施,较长时间服用小金丹、蛇六谷、龙葵、露蜂房等解毒祛瘀中药,至今已历三年余,从未间断服药,目前仍健康地生活、工作着,并每隔半月必来门诊一次。
二是要注意身心防护,需要心情舒畅,勿忧勿虑,戒急戒躁,保持平稳、乐观、愉快的情绪;适量营养,避免高糖、高脂饮食,低盐少钠,忌食辛辣,戒烟戒酒,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定期(0.5~1年)复查,除必要的胸片、肝区超声检查,以及血象检查外,对侧乳房亦属检查的内容,因乳癌患者的对侧乳房,患癌的机率比普通妇女为高。